
冉莊地道戰遺址在河北省清苑縣冉莊,距保定市約30公里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,冉莊人民積極開展地道戰,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,致使敵人"寧繞黑風口(張登),不從冉莊走"”。由于冉莊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優越,曾榮獲"抗日模范村"的光榮稱號?,F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,就是冉莊人民光輝斗爭業績的歷史見證,也是冀中人民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,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個典型實例。
冉莊的地道及其工事,是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創造和逐步完善起來的,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,由同單純防御到主動打擊敵人的過程。開始,群眾在村里、村外挖隱蔽洞,稱為蛤蟆蹲。后來把隱蔽洞加長,再把單口洞改為雙口洞,成為地道的雛形。發展成三通、三交叉、五防的地道。
1959年8月,冉莊地道戰紀念館落成,聶榮臻元帥題寫了館名,楊成武將軍為展廳題寫了"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"牌匾。楊成武、呂正操、張愛萍、魏巍等老一輩革命家、作家等親臨遺址參觀并題字留念。紀念館自建館以來,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來這里參觀旅游,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。近幾年,每年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,為強化愛國主義教育、西柏坡紅色教育、弘揚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。